雷达(Radar,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)的核心原理: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位置、速度及特性,其工作流程遵循“发射→传播→反射→接收→处理”的物理过程。
图片
图1.雷达工作流程
测距:时延计算
图片
测速:多普勒效应
图片
测角:波束指向
机械扫描:旋转天线
相控阵:相位控制波束偏转
物理本质总结:雷达是电磁波的“回声定位术”,通过量化“发射-回波”的时延、频移、波束指向,将电磁信号转化为战场/环境的感知能力。
表1.雷达分类(按技术体制分类)
图片
表2.雷达类型(按平台)
图片
表3.雷达种类(按参数)
图片
表4.雷达波段分类(按波段)
图片
图片
传统雷达和SAR的区别
雷达:无线电测距测速的基础感知技术,核心解决“目标在哪、有多快”。
SAR:雷达的空间维度升级,通过合成孔径原理将电磁波转化为“电磁相机”,回答“目标长什么样”。
合成孔径雷达(SAR)的成像原理:利用运动平台(如卫星、飞机)的位移,将小尺寸真实天线在轨迹上连续接收的信号进行相干处理,虚拟合成一个超大尺寸天线,从而突破物理限制实现高分辨率成像。
合成孔径原理:通过运动平台的轨迹扩展虚拟天线尺寸,利用多普勒历史与相干处理将“时间换取空间”,最终突破衍射极限实现远距高分辨率成像。其物理核心在于:
空间采样:运动使小天线等效覆盖大孔径;
相位相干:多普勒频移编码目标方位信息;
脉冲压缩:算法解耦距离与方位维度,重建二维图像。
直观理解(真实大口径天线和SAR)SAR相当于用“蚂蚁的眼睛”通过爬行轨迹合成“鹰眼的视力”——小天线在运动路径上“扫描”目标,再通过信号处理“拼合”出高清图像。表5.真实大口径天线和SAR合成孔径对比
图片
表6.传统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对比
图片
以上为基础知识核心原理下方开启图片
01 核心原理
(电磁波的反射与测量)
第一步:发射工作流程:雷达发射机生成高频电磁波(通常为微波/毫米波),通过天线定向辐射至空间。 波形选择:
(1)脉冲雷达:发射短时高强度脉冲(脉宽微秒级),间歇接收回波(占空比低)。
(2)连续波雷达:持续发射电磁波,通过频率调制(如FMCW)区分发射与回波信号。
第二步:传播与反射
电磁波以光速(≈3×10⁸ m/s)在空间传播,遇到目标时发生散射,部分能量沿原路径返回(后向散射)。反射强度取决于:
(1)目标雷达截面积(RCS):与目标材料、形状、入射波角度相关(隐身飞机通过外形设计降低RCS)。
(2)距离衰减:能量按平方反比定律衰减(发射能量∝1/R⁴)。
第三步:接收
接收天线捕获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(强度仅为发射信号的亿分之一至万亿分之一)。
表7.关键参数测量
图片
图片
02 关键技术实现图片
图2.工作原理
脉冲雷达的距离测量时延计算;最小探测距离(受脉冲宽度τ限制(Rₘᵢₙ = c·τ/2);距离分辨率(ΔR = c·τ/2(脉宽越窄分辨率越高)。
速度测量(多普勒效应)
运动目标导致回波频率偏移;应用场景:气象雷达区分雨滴(低速)与冰雹(高速);防空雷达识别战斗机(高速)与鸟类(低速)。
角度测量机械扫描雷达:旋转天线定向发射/接收。
相控阵雷达:通过调整阵列天线单元的相位差,实现波束电扫描(无机械运动)。具有同时跟踪多目标、扫描速度快(毫秒级)的优势。
图片
03 系统组成与关键技术图片
图3.硬件组成
表8.系统组成与关键技术分析
图片
数字阵列雷达(Digital Array Radar, DAR)
数字阵列雷达是相控阵雷达的革命性升级,其核心在于每个天线单元通道独立配备数字收发组件(T/R模块)。
表9.传统有缘相控阵和数字阵列雷达对比
图片
DAR将雷达的“心脏”(波束形成与处理)从模拟电路迁移至数字域,类似通信领域从4G到5G的基带处理演进。具体流程如下:图片
图4.数字阵列雷达系统流程
表10.数字阵列雷达国内外对比
图片
单基地雷达(Monostatic Radar,SAR)
技术特征:收发一体,结构简单,依赖硬件升级(如GaN氮化镓组件、软件定义架构)提升性能。国内外典型演进如下:
(1)美国AN/TPY-4雷达:全数字化软件定义架构,L波段GaN AESA,探测距离达555km(旋转模式)/1000km(定向模式),可通过软件升级快速适应新威胁。
(2)中国向洋科技:聚焦AIP封装天线相控阵雷达,打破日本技术垄断,推动船用雷达国产化。
多基地雷达(Multi-static Radar,SAR)
技术特征:收发分离,通过空间分集提升抗干扰与反隐身能力,但需解决时空同步难题。亟需突破两个方向如下:
(1)组网技术:5G-A通感基站复用通信网络实现时-频-空同步,支撑城市低空无人机监测(如相参/非相参联合检测)。
(2)干扰对抗:西电团队基于空时编码超表面(STCM)实现多基地雷达干扰,导致TDOA/FDOA定位失效,成本较传统干扰机降低70%。
表11.国外发展情况对比
图片
表12.国内发展情况对比
图片
单基地雷达(主导现役市场)
单基地雷达:依托硬件革新(GaN、软件定义)巩固存量市场,适用于标准化场景(气象、机场)。在气象、民航等领域占比超70%,但增长放缓(年增5–8%)。
多基地雷达(增量主力)
多基地雷达:以组网与智能处理为核心,在军事对抗和城市复杂环境(低空安防、反隐身)中逐步替代单基地系统。
(1)军事领域:无源多静态雷达因抗干扰需求,2030年规模将达1869亿元。
(2)民用领域:5G-A通感基站推动城市低空监测组网,成本较传统雷达降40%。
表13.单基地和多基地雷达对比
图片
图片
技术融合趋势
(1)软件定义架构成为共性需求(如AN/TPY-4与ZK-K20均支持灵活重构)。
(2)“AI+雷达”提升数据处理效率:美军用AI实现脉冲压缩/干扰抑制,中国推进深度学习SAR成像。中国强于组网应用(5G-A、指控系统),欧美领先基础元器件(GaN、AI芯片)及无源雷达工程化。雷达参数设计本质是 “探测距离-分辨率-抗干扰-成本”的多元博弈,现代雷达通过软件定义架构(如DAR)实现动态平衡。
表14.典型系统参数图片
图片
04 场景、挑战与方向
军事和民用领域
预警雷达(如AN/SPY-1):探测数千公里外弹道导弹
火控雷达(如歼-20机载AESA):精确锁定目标引导武器攻击
气象雷达:监测降水强度与风场结构(多普勒天气雷达)
航空管制:二次雷达(SSR)识别航班代码与高度
自动驾驶:毫米波雷达探测车辆周边障碍物(77GHz频段)
表15.军事应用代表
图片
表16.民用应用场景
图片
智能处理和多源融合
AI算法提升目标识别率(如CNN区分战机与无人机);雷达+光电+电子侦察数据协同(如美军F-35的DAS系统)。
抗干扰和反隐身
低频= 远距+抗隐身穿透服务战略预警/反隐身
高频= 高精度+高分辨率服务火控/制导/测绘
毫米波=超精密近程感知服务自动驾驶/末制导
多波段协同成为应对复杂场景的核心发展方向
频率捷变(跳频)、极化滤波对抗电子干扰;米波雷达(VHF/UHF波段)探测隐身目标(如JY-27A雷达)。
图片
来源:雷达研究团队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厦门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